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曾让习近平为之流泪的报道。那一年,习近平13岁。习近平曾这样谈及这段往事:“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特别是讲到焦裕禄同志肝癌后期坚持工作,拿个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时,我深感震撼。焦裕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
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有感,写下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这首“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的词作,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勇担责任的坚定情怀。
习近平曾五年三赴兰考。
2009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兰考县,瞻仰“焦桐”后,他在不远处亲自植苗、培土、浇水,栽下一棵泡桐树。在兰考县干部群众座谈会上,习近平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本专题著作集就是《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足见焦裕禄在总书记心中的特殊地位。总书记曾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2014年,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选择河南兰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并于当年3月来到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兰考县委老办公楼举行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总书记开门见山:“我之所以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说到动情处,他还深情吟诵了自己写的那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作了更为具体的阐释。他说,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兰考,这一次,他来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参加并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总书记明确肯定了兰考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主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做法,称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5年1月,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县级政权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起着重要作用。焦裕禄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焦桐粗壮挺拔,亭亭如盖。每年,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聆听焦裕禄的故事,学习焦裕禄精神。